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12篇
  免费   304篇
  国内免费   319篇
教育   7688篇
科学研究   2857篇
各国文化   36篇
体育   898篇
综合类   740篇
文化理论   70篇
信息传播   244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58篇
  2021年   422篇
  2020年   338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175篇
  2017年   204篇
  2016年   166篇
  2015年   483篇
  2014年   766篇
  2013年   931篇
  2012年   1103篇
  2011年   1187篇
  2010年   1123篇
  2009年   990篇
  2008年   915篇
  2007年   1029篇
  2006年   952篇
  2005年   794篇
  2004年   472篇
  2003年   423篇
  2002年   403篇
  2001年   383篇
  2000年   265篇
  1999年   257篇
  1998年   159篇
  1997年   122篇
  1996年   100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Scientific research is increasingly relying on collaborations to address complex real-world problems. Many researchers, policymakers, and administrators consider a multidisciplinary environment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fostering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especially interdisciplinary ones that involve researchers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However, it remains unknown whether a higher level of multidisciplinarity within an academic institu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nternal collaborations that are more prevalent and more interdisciplinary. Analyzing 90,000 publications by 2500 faculty members in over 100 academic institutions from three multidisciplinary areas, information, public policy, and neuroscience, we investigate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ultidisciplinarity and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text mining,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more multidisciplinary institutions are not necessarily more collaborative, although they do feature collaborations that are more interdisciplinary. Our findings provide implications for academic administrators and policymakers to promote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and interdisciplinarity in academic institutions.  相似文献   
122.
在工作复杂性和更新性日益增强的今天,培训已不仅是新职工的“必修课程”.也是老职员需要不断参加的活动,是企业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过去求职者在选择公司时首先问的问题一般是“我每个月的薪水是多少≯而现在的求职者在选择企业时经常问的是“有没有培训的计划和机会?晋升的前途如何?”说明现在人们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的前提下,大家更关心的是自己的未来,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是关心企业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3.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占用了相当多的人力、物力 ,教学质量必须有一个大的提高。但由于应试教育仍在很大程序上继续存在 ,真正的提高很难实现。人文素质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素质 ,通用的大学英语教材有较多可供利用的材料。如将两者有机结合 ,则能一举两得 ,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4.
125.
唐代试赋有从前代文献特别是儒家经典中命题的习惯,从现存文献看,出自《礼记》的题目最多,其次为《尚书》、《左传》、《周易》、《周礼》、《诗经》,没有出自《公羊传》、《谷梁传》和《仪礼》的题目。由于科举制度的影响、唐人对九经的认识不同等原因,使得九经在唐代冷热不均,由此也形成了试赋命题中的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26.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在获得奖牌的性别比例上男女比例基本平衡,英国呈现男性比女性多,中国女性比男性多.在获得金牌的大项目上英国比美国多,美国比中国多.我国在属于准确性和隔网对抗性的项目中优于美国和英国,在速度性、耐力性、综合性、同场对抗性项目中与美英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127.
运用图解构建生物学知识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运用形象、直观的图解,帮助学生归纳整理知识、提高复习效率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28.
新课改以来,由于对课改理念的僵硬化解读,学校精细化管理制度带来的压抑与控制,以及盲目模仿带来的伤根性移植,师生教学行为出现了异化现象:教学资源开发异化为材料的堆砌,教学方法选择异化为学生盲目的探究,教学环境营造异化为缺乏深度思维的"热热闹闹",教学评价异化为盲目赞扬。对课改理念进行个性化解读,学校积极营造创造性教学氛围,以及唤醒师生主体意识是教学异化行为矫正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9.
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重要地域单元.从经济环境水平、科技教育环境水平、社会环境水平三个维度构建了京津冀城市群人才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京津冀城市群在人才吸引能力方面内部发展不平衡,北京、天津"双核"格局突出,河北省各城市与京津两市之间在吸引人才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京津冀城市群要通过合理区域规划、找准城市定位、优化城市功能等方面提升京津冀区域人才吸引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30.
摘要:以2015年中国男篮高原期间体能训练为研究对象,在高原训练过程中对中国男篮队员进行体能训练干预并进行追踪测试,并对高原前后身体机能与身体形态的变化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高原体能训练进行科学化探索。方法:使用韩国Bio Space公司Inbody3.0体成分测试仪分别在上高原和下高原前测试身体成分;使用贝克曼库尔特公司GEN.S血细胞分析仪等仪器分别在上高原、高原中和下高原前测试身体机能。结果: HB、RBC和HCT在高原训练后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P<0.01);BUN与CK呈现先升高、再降低趋势;T与C则先降低、后升高;T/C则呈逐步上升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身体成分中除了脂肪含量、腰臀比和体脂百分比有显著降低外(P<0.05),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 1)高原体能训练可以显著提高篮球运动员血液携氧能力,这种能力在高原训练第11天的测试中发现有明显的提高,并于第21天达到非常显著水平。因此要改善篮球运动员机能水平,高原体能训练应至少持续21天。2)BUN和CK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与高原体能训练负荷量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BUN和CK可以作为今后高原体能训练负荷量控制的参考指标。3)T和C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T/C则呈升高趋势,说明此次高原训练负荷安排科学合理,运动员没有发生疲劳现象,机体合成代谢能力得到提高。4)高原体能训练可以降低篮球运动员的体脂含量,但对肌肉围度的影响则与高原训练的高度、形式及负荷有关。5)此次高原体能训练模式可以作为其他高水平篮球队进行高原体能训练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